这中间就有许多疑问:(1)孙策的亲兵从骑“绝不能及”,是仅仅因为“策马精骏”。还是别有其它原因呢?大家都知道孙策人称“小霸王”,他贴身亲兵的战马和骑术,是不会太差,怎么样也不会相差那么多。(2)孙策与许贡的关系在《三国演义》里说:“(策)命武士绞杀之(许贡)。贡家皆逃散。有家客三人,欲为许贡报仇,恨无其便。”像孙策这人,整年在外带兵征战,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踪。再说孙策出外打猎。外人很难知晓,许家三客又怎么会在那里守株待兔呢?在时间、地点及人数上都好像是有人事先做了安排,这难道不令人怀疑吗?(3)三个刺客都自称是韩当军士。可孙策却不认识。其中就没有蹊跷?(4)《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情节:“策大惊,急取佩剑从马上砍去,剑刃忽坠,止存剑把在手。”其中就大有文章。是不是有人对孙策之剑先做了手脚?这个人又是谁?罗贯中为什么会想象出“剑刃忽坠”的情节?他是否对孙策的死也感到怀疑?
再者,孙策重伤后,为什么会受到于吉的搔扰,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节故事?《搜神记》中有关于吉与孙策的故事只有一则,就是《孙策杀于吉》。孙策为什么非杀于吉不可呢?表面上是“力辟鬼神”“誓诛妖妄”,实际上不过是为了自己治内的安定。据《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上说:
策尝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
将官都如此,百姓更是“焚香伏道而拜”。于吉祈雨之后,“于是众官及百姓,共将于吉扶下柴堆,解去绳索,再拜称谢”。以至“官民俱罗拜于水中,不顾衣服”。这样小小的一名道士,“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那又将孙策的权威置于何地!因此怒道:“我为不如于吉邪,而先趋务之?”他早已经感到自己的权位受到威胁,这正好杀鸡吓猴,给别人一个下马威。斩杀于吉后,作者又三番二次虚构出于吉不断显身出现在孙策左右,荒诞和怪异手法,同曹操杀左慈却完全不同。笔者曾多年反复仔细推敲,似乎一切都是由人装扮,以至孙策“扑镜大叫,创皆崩裂,须臾而死”。那么它的幕后导演是谁呢?原作者没有明说。
笔者则以为:孙权是最大的嫌疑犯!
孙策死时,许多遗言也大有文章。他对自己手下的安排,却没有向孙权提及,他说。“儿天年已尽,不能奉慈母,今将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父兄旧人,慎勿轻怠。”其中“父兄旧人,慎勿轻怠”这样的话,本应是对孙权的嘱咐,却对吴太后说了。他还叹道:“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他到底对周瑜要嘱咐一些什么话呢?这些话为什么不对孙权说呢?
从孙权对家庭成员的态度来看,孙策之死也有不少可疑之处。据《三国志·孙坚传》上说:“坚四子:策、权、翊、匡。”裴松之注引虞喜《志林》上说:“坚有五子:策、权、翊、匡,吴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据后人考证:孙坚有五子较为可靠。而《三国演义》的描写上却有很大差别:
却说孙坚有四子,皆吴夫人所生: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四子名匡,字季佐。吴夫人之妹,即为孙坚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坚又过房俞氏一子,名韶,字公礼。
我们已经知道孙策是被人刺杀的,孙权坐领了江东,而孙翊及其他兄弟却很少提到。我们先来看一看孙翊。《三国志·吴书·孙翊传》上说:“孙翊,字叔弼,权弟也,骁悍果烈。有兄策风。”裴松之注引《典略》上也记载:“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从中可看出,孙策死后,继兄位的可以是孙权。还有可以是孙翊。孙翊为什么没有能够继承兄位呢?后来,孙翊也像长兄一样被人刺杀,刺客却是自己的从人边洪。《三国演义》上是这样描述的:
却说孙权弟孙翊为丹阳太守。……丹阳督将妫览、郡丞戴员二人,常有杀翊之心;乃与翊从人边洪结为心腹。共谋杀翊。……边洪带刀跟出门外。即抽刀砍死孙翊。妫览、戴员乃归罪边洪,斩之于市。
再说,据《三国志·孙翊传》上记载:“初,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扬,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这样,就可看出,孙权要杀妫览、戴员二人,可孙翊却礼遇他们,予以重用,孙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孙翊对妫览、戴员二人有恩,他们又怎会杀恩人孙翊,除掉自己的保护伞呢?在《三国志》中,妫览、戴员二人并无叛意,后孙权派孙河前去责怒二人,他们觉得:“伯海(即孙河)与将军疏远,而责我乃耳。讨虏若来,吾属无遗矣。”才被迫叛反。北迎刘馥。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