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苏东坡的《东坡志林》说,“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尽管唐初百科全书《艺文类聚》帝王条目中只有魏武曹操和吴大帝孙权,不见刘备踪影,但至宋很快改观,刘备不仅显出,而且成了正面“主人公”。可见人物命运在民心中变迁之快速。关羽,就是从中引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变迁可能带来永恒意义,正如前引《东坡志林》所说:这永恒“百世不斩”。
按古代“一世”,等于三十年。从《三国演义》流传至今,已过三百年,确乎是“百世不斩。”很可能,关羽的形象还将长久流传下去。
五、
如果说,唐代三教鼎立是继董仲舒之后对佛道的会合,使人们心理结构更丰满多样,那么,宋明历史小说则是通过回顾以往,积淀历史再开生面的一次成功演练。其中,《三国演义》便以儒家再占心理上风的雄姿而成为里程碑的。像《红楼梦》的禅,《西游记》的佛,《水浒传》的儒道佛“另类”,塑造了可垂范后世的多种典型符号一样,成为表征华夏民族心理和言、行、视、听、情的一面镜子,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不同于孙悟空的踢天打海神通、宋江的的“及时雨”拯救、宝玉的“多情总被无情误”,也不同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刘备的极端仁义和张飞的鲁莽冲动,关羽是以仁义礼智信的文武兼备形象出现的。重要的是,这些古典名著再现民族特点从而影响人心的功能,没有外在的强制、官方的命令、教育的灌输,而完全是人们的自动选择、认同、亲和的结果,是“不教之教”,直接塑造着华夏民族的心理本体。
六、
关羽对国人的影响是通过文艺媒介,如戏曲、连环画而首先是小说实现的。这种影响有三个不同的侧面或层次:其一是悦耳悦目,其二是悦心悦意,其三是悦志悦神。
悦耳悦目。这是说,关羽的英勇神武。手执青龙偃月刀,足跨千里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无敌。这种影响,大都对男性青少年,尤其是少年儿童较为明显。有一个猜字谜语说:“杏花村里闲一屋,屋中一员大将藏。有人说是楚霸王,有人说是关云长”。这是个“扇”字,这个扇字把关羽与项羽相提并列,可窥见是从勇武方面来讲关羽的。这个字谜又是给儿童猜的,可见少年们有这种想象存储的可能。
悦心悦意。这是说,关羽不仅是个武林高手,而且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美色不迷……。而且,华容道上捉放曹,既违军令,有性命之忧;放虎归山,又遗后患,但他宁违军规,不忘旧情,实在是云天高谊、千古奇男。这对成人来说都有一股撼人心魄的冲击力。京剧保留节目《捉放曹》,久演不衰,其故在此;人们钦佩不已,其故也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