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吴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时有琅琊人于吉,吴会人多事之。《后汉书.襄楷传》作“干吉”、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卷四“干”姓中有“吴军师干吉”,宋张君房所编《云中七笺》卷六引《百八十戒》:“老君于蜀郡临邛县授予琅琊干吉”,陆游放翁剑南诗第十卷有云“‘早饭干溪’,自注‘干吉故居也。’甲寅五月初七日。”说明到陆游时代的传说仍为“干吉”,干误作于大概在南宋以后了吧。
赵顺平:《江表传》的作者虞薄是吴人,他记载当时的人名不会有什么问题,不是在南宋以后才变“干”为“于”的。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的序中记载道:“昔周(幽王)之末。老君至琅琊,授道与干君。干君受道法,遂以得道,拜为真人。又传《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甲子》十部。老君谓干君曰:干吉稽首,再拜伏地,叩头百下,唯唯告曰。”
可见那个时候就有“干吉”了,当然这个记载的真实性是要打个问号的,但是从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所谓的“干吉”只是琅琊道教这个组织首脑的称号,就好象同为道教组织的五斗米教的首领叫“天师”一样(日本的忍者啊、歌舞伎什么的也是这样的)。
《列女传·卷之三·仁智传》中讲到:羊叔姬曰:“南方有鸟名曰干吉,食其子,不择肉,子常不遂。”“干吉”这种鸟宁愿让自己的孩子饿死,都不喂他们吃“不义之肉”。那么琅琊道教的首领起这个名字,就是为了表明自己“乐生”、“好善”,这个也是《太平经》所宣扬的精神。后来的张角自称“大贤良(郎)师",这里的郎便是郎中的意思,他表示要用自己的医术来拯救天下的黎民。
襄楷提到的“干吉”和孙策所杀的“于吉”,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这样他死的时候年龄在一百岁以上,他的名字也许就叫干吉,不过这种可能比较小,而为了表明自己“乐生”、“好善”,改名“干吉”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或者认为“干吉”是一个可以延续的称号,襄楷提到的“干吉”和孙策所杀的“于吉”并不是同一个人。这两种解释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目前还难以知晓。
乐趣网 卧龙吟 官方网站: http://www.lequ.com/wly/
乐趣网 H5游戏平台: http://www.lequ.com/
玩游戏,找乐子,就上乐趣网!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收藏乐趣网卧龙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