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帝孙权,20余年里对合肥发动四次争夺战,可惜每次都失败而归,没能占领合肥。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东吴第二次攻打合肥,吴军出动兵力10万,将领几乎全员出动。
却被张辽以7000兵力完败,吴国损兵折将,孙权本人也险遭生擒。孙权为什么会败北?
失败原因①:
兵力优越,超出敌人10几倍,过于轻敌。战前分析不到位。
孙权自恃兵力高过曹军,认为己方只要用兵力压制,曹操又远在汉中,无暇分身来救。
张辽必然撤出合肥,小瞧了魏军。没有作出合理的战前部署,战术上已经输给了敌人。
出征之前应该部署好战争时兵力分配,战术安排,没有明确的军事目的,岂能打好呢?
除非张辽像孙权想的那样,是一个软柿子,发现敌军兵力多就吓跑了,结果不是那样。
张辽不但没吓跑,反倒提前部署好了防御措施,部署好了兵力,想好战略意图才出战。
失败原因②:
指挥有误,与敌国大将作战最讲究的是上兵伐谋,其下是攻城。
陆逊、吕蒙对围困合肥有着不同的看法,陆逊认为张辽作为敌国大将。镇守合肥要塞。
势必会反扑吴军,可以放开一条路,让张辽出城交战,一部分人牵制张辽让他随便打。
重兵轮番攻打合肥,张辽在两军阵势必分心,我方兵力牵制住张辽等于合肥不战而下。
吕蒙的看法与陆逊差不多,多了一条计策,放出张辽攻阵,孙权做诱饵向逍遥津撤退。
张辽追赶孙权期间,吴军合力攻城,张辽回救路上派遣我方武将伏击,合肥必定拿下。
孙权认为以上两项计划太麻烦,10万对7000猛攻几次就可以摧毁敌人士气,也会取胜。
结果证明孙权想用蛮力取得战争胜利是错误的,同样也说明人少不一定打不过人多的。
失败原因③:
准备不足,仓促围城,盲目进军,失去稳定行军的基本常识。
孙权将兵力调到合肥后,没有准备先锋攻城兵力,而且是全员出动,进攻时不分主辅。
认为己方100%会占领合肥打败张辽。当两军交战时,张辽仅带八百人便破了吴军一阵。
被敌军先夺士气后,没有调整部署便急于追击回城的张辽,结果遭遇魏军的再次打击。
失败原因④:
围城不坚,围城后未能加强对敌军打击,让敌人有喘息之机。
吴军两次被魏军挫伤锐气,却选择围困合肥,既然围城应该有合理部署加强攻击力度。
孙权做法不同,让多数士兵围城,攻城的兵力只有一小部分,魏军防守压力大幅降低。
围城十几天便撤退,对战略目的发挥的不明确,想得到合肥,却迫于小小的阻力放弃。
张辽正是因为吴军一方接二连三的战术失误才有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吴军却未加防备。
失败原因⑤:
粗心大意,作战如同儿戏,浪费最佳战机,送给敌人取胜的机会。
孙权围困合肥十几天,便匆匆撤军。撤军时却没有安排断后的将领,大摇大摆的撤退。
合肥城里的张辽用兵灵活,张辽并未满足成功防御合肥,他也有自己的战略目的部署。
那就是吴军撤退时,他抓住战机果断追击,他知道战果最大化不仅可以保住合肥基地。
更能使吴军锐减,他追击时遇到的阻力太小了,陈武仓促迎战先被斩杀,士兵跑散了。
徐盛、蒋钦接战后虽然全力作战,但是由于太过突然,结果又被魏军冲散队伍打跑了。
吕蒙、甘宁、凌统始终跟在孙权身边,当听说张辽追到身前时,孙权才感到一阵恐慌。
这个时候恐慌是没任何意义的,撤军时应该提前部署,认为自己兵多,张辽不敢来追。
当敌人追击时,却没有作出明确判断。盲目的逃跑。跑到桥边却发现桥板有几米被拆。
其实孙权也部署了断后接应的兵力,那就是在逍遥津南,而他作战的地点是逍遥津北。
逍遥津南是他的大本营,在自己家门口部署接应兵力毫无意义,如果张辽兵力再多点。
孙权根本没有机会到达逍遥津南,或是没有身边的将领谷利提醒他飞马过河也被生擒。
总结下孙权第二次攻打合肥的最后结局,吴军人马损失半数以上,将军陈武死在战场。
凌统、周泰身受重伤,士兵部分跑散,孙权一时冲动,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损兵折将。
张辽仅用了7000兵力便挫败了10万吴军,获益良多,吴国灭亡时,依然没能占领合肥。
这给魏国淮南战场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先例,此后魏国在合肥的守将换了几任都没问题,
信心满满,吴军每次攻打合肥都会不禁想起先前的败阵,这一战魏国彻底稳定了淮南。
孙权第三次、四次攻打合肥,同样被满宠以几千兵力击败,战前战后魏国部署很统一。
孙权战前战后部署和第二次攻打合肥一样,没有丝毫的改进。魏国却时刻防备没失守。
以上内容是笔者的个人看法,若有说错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我将虚心接受。
乐趣网 卧龙吟 官方网站: http://www.lequ.com/wly/
乐趣网 H5游戏平台: http://www.lequ.com/
玩游戏,找乐子,就上乐趣网!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收藏乐趣网卧龙吟
上一篇:论魏延
下一篇:战役分析之夷陵之战:胜败在人也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