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和观众往往带着情绪来读书评人,对于一个历史上已经言之凿凿,一锤定音的人物形象,大多数是随声附和,趋之若鹜,很少有基于有力论据上的独特创新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云云读书人的一大遗憾。
而家喻户晓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相信从三国演义流传开来,在世世代代人的心里烙下痕迹之后,已经成为脍炙人口,连小学生都能倒背如流的故事名典了。因为孙子的篡位,爷爷辈的司马懿也不得不被人们所诟病和职责,似乎人们总觉得司马懿司马昭是一家,孙子干的事,其思想肯定是跟司马懿耳濡目染,说不定是仿效或者跟随司马懿的言传身教,总之跟司马懿有着千丝万缕,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不少人对司马懿的白面奸雄形象根深蒂固,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在这里,我并不指望能推翻前人的观点,而让自己的观点鹤立鸡群。我只能说,前人的观点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的,历史上那么多的史学家文学家甚至考古学家都为司马懿的个人形象的盖棺定论甚至奔波了一辈子,今天去推翻他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司马懿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白脸奸人,他也算一个尽心尽力的辅佐大臣,也是一个为了家族存亡而忧心忡忡的家族领袖,也是一个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而会拿起文笔和枪杆子的人。他是一个时代的高峰,站在时代的最顶端,望穿秋水,身后只有叹息和仰望的目光。他注定是孤独的人,因为他站的高耸云霄,遥不可及,而要谈论他的故事,必须从那些跟他关系密切的人说起,于是乎,司马懿跟诸葛亮,跟曹真,跟他的儿孙们的故事就此浮出水面!
司马懿跟诸葛亮的故事
或许没有人怀疑司马懿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位才能卓越的实干家跟诸葛亮的数次对决最大的成功就是避重就轻,舍难取易,诸葛亮举全国之兵六出祁山,浩浩荡荡一次又一次猛烈地冲击了魏国的边疆防线。司马懿在整个较量当中小战出战,重在练兵和提升士气,让人们看到他在对抗蜀汉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大战基本挂牌,坚守不出,无论你是到城下如何羞辱,他一如既然地隐忍退让,让冷冰冰的高墙金汤作为最好回应。
或许有人说他没有胆量,跟男人们明刀明枪不敢干,只敢去欺负孤儿寡母(这是后话)。但是事实摆在眼前,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笑到最后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司马懿。诸葛亮活生生被拖垮了,病死五丈原成为他在三国历史上最后的回响,而司马懿,器宇轩昂地笑到了最后,不仅如此,他还被曹操授予托孤大臣的重任,成为大权独揽,权倾朝野的大臣,而他曾经的死对头,已经长眠于九泉之下。一向忍辱隐忍的司马懿活了73岁,享受了很多诸葛亮只能羡慕嫉妒恨的天伦之乐,从这点上看,司马懿无疑是最后的赢家。
司马懿跟曹真的故事
司马懿跟曹真,一个时代两个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司马懿跟曹真相处还算融洽,基本上两个人各司其事,没有闹出什么不愉快。曹真是皇亲贵胄,自然很多方面比司马懿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深深懂得这个道理的司马懿在跟曹真的交往中更多的选择了忍!这一忍就忍到了风平浪静,直到曹真的去世,他的儿子曹爽的即位。
话说曹真不是什么大英雄也是也算是虎父,无奈虎父竟然生了一个犬子。曹爽,虽然接过他爹爹曹真的衣钵,可是无论是雄韬伟略还是战略眼光都差他爹不是一个档次。曹爽整个一花花公子,喜欢潇洒风流,对于政事则不太关心,他的手下很多都跟他一丘之貉,更多的是挑拨离间,滋生事端,只有一个桓范还算清醒点。曹爽的那帮手下先诬陷,离间他跟司马懿的关系,然后怂恿曹爽去扳倒司马懿,无奈的司马懿先是选择了装病骗过前来探口风的李胜,然后待曹爽前脚出了城门,精心策划十面埋伏的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变,将曹爽一族全部连根拔起,一个不留。这就是韬光养晦,蛰伏利刃,不求永远光辉,追求最后一笑。曹爽幼稚,终究敌不过老道的司马懿。
这是司马懿的错吗?翻开历史我们就找到了司马懿为什么要发动政变,因为他自己和他的整个家族都受到了曹爽一党的威胁,已经是剑拔弩张,随时有血光之灾。连自己告病退朝都不能让曹爽放心,如果不奋起反击,司马懿家族说不定很快就消失于三国历史,齐齐入地狱享受天伦之乐。所以,曹爽之死,不一定就非得值得司马懿狼子野心,如果能站在当时的角度去看,或许我们有不一样的感受。
司马懿跟他的儿孙们的故事
司马懿一生战战兢兢,为了魏国可谓是呕心沥血。当时位高权重,权倾一时,可是迟迟没有篡位。在他死之前,他跟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说了这么一段话“皆以吾有异志,吾何敢焉?吾死之后,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负我清名。但有违者,乃大不孝之人也!”
首先哭诉了自己的苦衷,人人都以为我有异心,我哪里敢?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想这是司马懿死前的真心话了。然后告诫儿子们要一如既往为曹魏效力,不要篡位,不要侮辱我的名声(我想他更多的是想不要让别人抓住把柄,如果儿子们一旦篡位,就不是人以为之,而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了)。最后搬出古代儿孙最忌惮的教条--不孝为大,如果篡位必然是以让死去的父亲寒心和遭受骂名,那我想司马师司马昭又何以冒天下之大不韪铤而走险?所以,从此可以看出跟司马懿关系最密切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受到他诸如鼓动篡位的教诲,而是由他的孙子--司马炎跟曹主最后摊了牌,逼其禅位,取而代之,但是孙子的举止他又如何能束缚?或许有人说这是让司马炎替了骂名?也许是如此,但是司马懿没有亲自为之,可见错不该全部堆往他身上,至少他在死之前对曹魏是忠心耿耿,别无异心。
司马懿一生一直在博弈,跟他交手的都是时代的豪杰,自然懂他的人更少。有些口诛笔伐让他伤痕累累,也让他委屈了两千年。但是他的一生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挖掘的,如果说他居心叵测,意在谋逆,可是他终究没有干出逼皇帝禅位的事情来。相反,他还告诫了自己的儿子们不要去这么做,污蔑了他的名声。纵观司马懿一生,四主三朝几起几落,几次的外放冷落,又几次被剥夺兵权,原来人们以为他已经不堪一击,但是他一次次奇迹般站了起来,最后登上时代的顶峰,他没有浪子却有野心,没有大逆却有不道,司马懿是一个故事,是一个扑朔迷离,深不可测的故事合集,翻开它,我们才能了解后魏晋时代的历史书卷是何等荡气回肠,气吞山河!
乐趣网 卧龙吟 官方网站: http://www.lequ.com/wly/
乐趣网 H5游戏平台: http://www.lequ.com/
玩游戏,找乐子,就上乐趣网!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收藏乐趣网卧龙吟
上一篇:曹操和司马懿两三事
下一篇:简说被误解最深的东吴名将——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