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这种艺术的贡献,还体现在由于它们是作者精心设计、用心创造的产物,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因而不仅有助于刻画处于言语交际情境中的人物形象,而且有助于我们对人物的理解与把握。无论是交际者还是交际对象,都在言语交际中展现了他们或智慧或奸诈或勇决果断或摇摆不定等不同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第十九回白门楼上,人物之间的寥寥几句言语,就分别把吕布极端贪生怕死而又愚蠢无知的性格特点及刘备在一贯的仁义性格隐藏下的枭雄本色勾画了出来。吕布先求刘备为他说情,见到曹操后更急切叫道:“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而当曹操询问刘备的意见时,刘备却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一句话便置吕布于死地。气得吕布大骂刘备:“是儿最无信者!”但在被押下楼之前,仍回头看他:“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对于吕布这种虎狼之将,胸怀大志而当时又身无寸土、寄人篱下的刘备当然既不愿他为旁人所用,也不愿并不能把他收为己用,因而早生杀他之心。吕布一味认定刘备的仁义,却看不出他施行仁义的根木目的所在,死到临头还仍然向刘备讨人情,只能越发显示他的愚蠢可笑与怯懦贪生。这段人物的言语交际,为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划上了最后精彩的一笔。曹操的奸雄木色,多疑、自私、残暴而又具有雄才大略和过人的眼光、独特的思想等等,不仅展现于他的所作所为中,也都能够在他与众多人物的言语交际中一一解析出来。尤其是诸葛亮,民族智慧人物的代表,如果抽取掉他洞烛时局的“定三分隆中决策”,过江东舌战群儒,荆州之时智辞鲁肃,两军阵前骂死王朗等辉映着智慧光彩的言语交际,他身上笼罩的智者光环会顿时黯淡不明,使这个人物形象缺乏饱满的血肉,不过是“智绝”符号的化身。不仅是这些主要人物,《三国演义》中许多只能算是过场人物的小角色,如赵咨、秦宓、宗预等,我们却能因为他们在言语交际中闪露的智慧光彩而留下难忘的印象,从而使《三国演义》的人物画廊上不至于因为只有几个主要人物在徘徊,而显得过于空疏和冷清。
《三国演义》中人物之间的言语交际,也对全书的行文叙事起了调节的作用。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里对《三国演义》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有许多精辟独到的总结和论述。其中他认为《三国》一书,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就指出《三国演义》在行文叙事上非常注重冷热相济,并不总是紧锣密鼓,绷起读者的神经。而这些“寒冰”与“凉风”常常是指人物由喧闹惶急之地进入清雅平和之境后与隐士高人的相会,因而也就更多地体现于人物之间的言语交际上。比较典型的是第三十五回刘备在跃马檀溪的惊心动魄后,来到水镜庄上与司马徽会面闲谈的一段文字。清幽的山庄缓和了紧张的气氛,而这段人物的言语交际也不仅有助于调节叙事的进程,更为下文诸葛亮的出场作了必要的烘托和铺垫,巧妙的担负起引渡的作用,成为全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以三国之间的征伐战争为主要围绕对象的,但是如果一味叙写战火硝烟,总是描写金戈铁马、奋勇拼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争场面,则未免单调乏味,令人厌倦,不能引起人们对激战描写的渴望心理。一些言语交际的穿插,尤其是精彩的言语交际成功范例的插入,就使全书结构上张驰有度,松紧合宜,从而能够引人入胜,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可以从一些方面,揭示出战争成败或暂时胜负的原因,使读者不会迷惑于战争的表象,而能够领悟更深层的原因。全书中最精彩的赤壁之战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晋·陆机)《三国演义》中众多言语交际的成功范例,以它们所折射出的智慧光彩,真正为《三国演义》这座满载宝藏的“奇山”、遍怀骊珠的“异水”,增添了独特的辉光与颜色,使它能够长久的接受人们仰视与欣赏的目光。它们的价值与这部古典小说的价值早已紧密相连,休戚相关,成为《三国演义》缤纷艺术画卷上颜色最鲜亮的画幅之一,而且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