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虚心纳言,清正廉洁的为官作风
诸葛亮从早年起就不耻下问,虚心好学,他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喜听逆耳之言,后来还鼓励部下揭露自己的缺点、失误,挑自己的毛病。他曾说;“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他认为领导者的正确决策至关重要事情的成败往往“在一人耳”,因此他说“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饶足而待矣。(40)”对曾共事多年,经常给自己提意见的参事董和大加保奖。他在丞相府专设参署,广泛听取意见,说,“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行中,犹弃弊跷而获珠玉。(41)”认为只有不计较个人恩怨,遇到难于处理的事情互相争论,相互质疑,错误和损失自然就少了。并且把适时提出疑问比作弃去烂草鞋而捡到珠玉一样。
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中,由于政治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的金字塔式的官僚政治结构,各级官僚只唯上不唯下,只唯名不唯实,政治的成败得失往往最终决定于各层次官僚个人的品格修养,尤其是皇帝宰辅的品格修养,而不是制度本身的力量,因此“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一直是社会政治运行的基本规律,官僚皇帝能否少开言路、开明政洽就成为克服这种政治模式根本性弊病的唯一手段。诸葛亮作为有史以来无出其右者的伟大政治家,对这一点是有,清醒的认识的。暴君昏君如殷纣、秦始皇、东汉桓灵都因闭目塞听,拒谏纳秽而亡国,周文王、汉高祖、光武帝包括刘备都不耻下问,从谏如流而由弱到强,据有天下。诸葛亮曾多次向后主刘禅进言诸事要向众人咨询垂问。他还在其《便宜十六策》中写有《纳言》一篇,从理论上阐明听谏纳言的深刻道理。他说“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颐,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教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言逊行。上无所闻,下无所说。故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不可居矣。”这样的真知灼见在中国古代政治家中是绝无仅的有。
前述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带来的另一个副产品就是官吏贪污赌赂的腐败,腐败就象恶瘤一样与专治政治相始终,而且随着中央集权的日益加强,从汉唐主要还是皇亲国戚的高层腐败,发展到明清已呈从上到下的整体腐败。虽然说历史上也有包公、海瑞这样的清官,而整个社会官僚系统的腐败都日渐严重。相比之下诸葛亮的清正廉洁则较后人高远切实得多。从这个角度讲,历代人民敬之若神,最后上升为神,其中有着很深的社会文化心理根源。
诸葛亮的清正廉洁作风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一是“为政以廉”有着深刻的政治人生哲学基础。我们在前面分析的诸葛亮的哲学思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俭以养德,静心求道继承了先秦墨家、道家无为、虚静、节用所包含的不为物欲所动的合理思想。诸葛亮剔除了道家虚静思想中消极出世的成份,继承和发展了其求真求实,不为虚名俗利所左右的合理内核,并同墨家兼爱节用思想相结合,从而形成淡泊于名利而清廉,内在心理宁静独立而无私的人格特征。使其能够在治国活动中,去除私欲物利的浸染,为实现政治使命置个人的名利得失于度外,廉洁奉公,公正无私。在这种人生哲学与处世态度之下,为官清正、为政清廉就是理所当然了。二是以法养廉,用明确的制度规范约束官吏的行为,使廉政有了根本的保障,能够真正地去掉私心,作到“吏不怀私,人人自励。”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们的意识之中,法应用的对象往往仅是普通百姓,官僚贵族经常是超忽其外的。而在诸葛亮的法治思想中法既治民也治官,而且从一定程序上可以说,诸葛亮的法,主要是针对官吏的行为制定的,其“严法”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制止官吏的恣肆放纵行为。他制定“八务、七戒、六恐、五惧”,其日的就是为了“训厉臣子”。三是以身作则,率身垂范,从上到下形成风气。诸葛亮教育部下时曾说过:“昔孙叔敖乘马三年,不知牝牡,称其贤也。”他本人就以古人为榜样,虽位至宰相,掌握蜀汉大政,却清贫廉明一生,“不置私产”,“妾无副服”,没有积财余帛,安排去世后“因山为故;冢妾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在诸葛亮的影响下,蜀国官吏清廉蔚为风气、费、董和、刘巴、姜维等人均一心为公、不谋私财,不求名利。四是注重家教,训导子弟以勤俭为立身大德。诸葛亮写有《诫子书》、《诫外甥书》、《与兄瑾言子乔书》等多篇关于培养教育子弟的文章、书信、从中可以看出其对培养子弟是非常严格细心的。他教育子弟要谈泊于名利,虚心好学,胸怀大志,不要计较个人得失、挫折,要养成勤俭俭朴的良好品格。在实践中,又强调与他人同等相待,让他们在艰苦的条件里磨练。从史书记载来看,经过诸葛亮的严格要求和细心培养,他的子弟都继承了优秀的品德,没有官宦子弟的放纵恣肆和贪赃枉法,在蜀国将亡之际,他的儿子诸葛亮,孙诸葛尚均慷慨赴死,被后世赞称“三世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