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老师《品三国》“进退失据”一节讲的主要是荀彧。荀彧是土等民在三国历史中最推崇的人物,推而言之,在全部的中国历史中,荀彧也是为数不多的伟大人物,称为“完人”也不为过。在这节中,针对曹操和荀彧之间的矛盾和恩怨,感觉易老师并没有完全讲得透彻,倾向性一会儿偏向曹操,又一会儿偏向荀彧,在立场上反而是易老师自己在“进退失据”。所以,土等民觉得有必要说说自己的看法,对或不对,请大家指正,如果能使得大家对易老师的演讲有进一步的理解,深感欣慰。
写出荀彧的完美并不难,因为你无论把他写得多么完美,都不为过。荀彧不仅是谋略大师,也是治国栋梁,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正人君子。孔子自称德行不及颜渊,三国时代被人称为一代楷模的钟繇称荀彧的德行堪比颜子,其说辞也并不为过。
荀彧的智慧在三国历史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点在易中天老师的演讲中说得很完善了。诸葛亮为后人称赞,诸葛亮只是在占全国十分之一人口的一块地盘中做得完美,而荀彧的功业是更宏观的、更影响全局的,曹操亲自写的上表中对荀彧的赞美之辞,大家可以看看《三国志》的裴注,可以说写得功高至伟,无以复加。可以说没有荀彧之功,也就没有曹操的一切,荀彧对于曹操的成就确实功高至伟。
近乎完美的荀彧,不仅“瑰姿其表”,是出众的美男子,而且以自己的道德风范和高贵人格感召天下,不贪功不贪财,曾经无数次拒绝曹操亲自向天子提出的封赏,可谓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荀彧略不出世,而且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曹操的人才班子,曹操的“内阁”成员,几乎都是荀彧一手推荐和提拔的。戏志才、荀攸、郭嘉、陈群、赵俨、杜袭、荀悦、辛毗、钟繇、华歆、王朗、杜畿等人,或是独当一面守土一方,或是不离曹操左右,或是成为朝廷重臣,这些人都对荀彧赞赏有加,心悦诚服,他们称呼荀彧为荀令君,既有对荀彧汉朝重臣身份的尊重,也有对荀彧名士风范的认可。这一批人才,扶持曹家延续了两代或三代,随着这批人的逝去,曹家走向了陌路。曹操一心要打碎汉家的价值体系,全不讲仁义道德,没有想到自己的后辈面对的人更加不讲仁义道德。曹操没有想到曹家的香火延续了不过几十年,面对明目张胆夺权的司马氏,曹家的后人被趋炎附势的小人包围,身边竟然没有大臣勇士来扶助,只能靠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拼命。曹家要走到这一步,世道人心要走到这一步,这一切,荀彧那双忧郁的眼睛,或许早就看到了。
土等民想要强调指出,荀彧是敢于对曹操提出反对意见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高风亮节,荀彧敢于抗上提出反对意见,对曹操的屠城行为,陈寿写《三国志》也难免要避尊者讳,不能露骨写出,但从荀彧规劝曹操的言语中,可以感觉到荀彧对曹操的尖锐批评。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刚领冀州牧,就要复置九州好扩大自己的地盘,荀彧一口否决,“太祖遂寝九州议”。曹操对荀彧异常恭敬,既敬且畏,因为荀彧常在汉帝身边,是汉皇朝的尚书令,按东汉皇朝体制,尚书令名义上是最掌握实权的人,可以左右皇帝的指令。早期的曹操是以“奉天子”得天下的,说荀彧的政治态度影响曹操的政治命运也不为过。荀彧和曹操的最大分歧,在于是不是要改变汉朝的统治。荀彧有高贵的出身,身为荀子之后,东汉名门望族,荀彧和曹操手下很多人不同的地方,是他高贵地坚守着自己的理念:维系汉室江山。荀彧是个彻头彻尾的“保皇党”,在荀彧的理念中,保护好汉室,天下才能太平。在曹操要自立魏公为立国做准备这个原则性的问题上,荀彧拿自己的仕途和性命做出了强烈的抵制,在荀彧有生之年,曹操的这个设想没能付诸实施。《三国志》在写到荀彧死时,用笔含蓄还意味深长。“太祖军至濡须,(荀)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写荀彧死之后,紧接着带上一句曹操当魏公,其内在因果关系后人不难想象。
《三国志》中另外一处,也用了这样的春秋笔法。《鲁肃传》中写赤壁之战后,刘备面见孙权,想都督荆州,只有鲁肃为了“多(曹)操之敌”,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刘)备,方作书,落笔于地。”原来很纳闷,原本是《鲁肃传》,怎么突然插进来写曹操这一笔?原来是陈寿在这里向读者提示:曹操最大的敌人就是刘备,而曹操最怕的就是刘备拥有地盘。陈寿《荀彧传》的写法,很明确地表示出,荀彧之死,完全就是因为阻止曹操当魏公。
易中天老师在讲到荀彧死亡原因的时候,列举《三国志》和裴注中的三种说法。一种是荀彧开食盒,见空无物,自觉不能再为所用,饮药自杀;一种是因为伏皇后书信之事,荀彧拒不执行曹操命令杀皇后而自杀;另一种是《三国志》的说法,是荀彧劳军因病留寿春,“以忧薨”,易老师倾向于这个说法,倾向于荀彧是病死的,或者说死因不明。土等民在此大胆提出,易老师对“以忧薨”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现时能见到的“以忧薨”的解释有几种,因为忧虑而死,因为忧惧而死,因为忧愁而死,等,取决于对“忧”的理解,但这样的解释是片面的。试想,单单因为“忧”而死,因为“忧”就死了,那这个“忧”的人,心胸不会太宽广,这不符合荀彧的本性。再者,“忧”的是什么?什么东西能让人“忧”死,这种说法也不能很好解释清楚。
查《后汉书》中,有多个“以忧薨”而死的人,有失宠被打入禁宫的皇妃,有因篡逆而失位的大臣,按照每人的具体情况一一探究一下,土等民对“以忧薨”理解逐渐清晰。这就像我们看到一个比较深奥的外语单词,有时单纯看字典也找不到恰当解释,非要在具体的语境之中,通过上下文来判断其本意。“以忧薨”的本质是逼迫自杀的同一语,但比“逼迫自杀”的强度稍微小一点。此处的“忧”的意思是忧惧死亡,因为知道自己早晚是要死的,反正逃不掉,不如自己了断。“忧”在这里还含有另外一层含义,古时的处死很残酷,想想那些死法还不如自杀死个痛快。早晚都是死,有的死还会株连家族,真所谓晚死不如早死。史书上用“以忧薨”的说法,也有为杀人者开脱的意思在内,因为毕竟没有最后定案,没有定案你就死了,杀人者的责任当然就小一些,但当事人是明白的,死是肯定的,不过是早晚的事情罢了。《三国志》裴注《魏略》记述崔琰的死亡对此是个很好的旁证。曹操要处死崔琰,想让崔琰自己了断,但崔琰以为事情不很严重,以为还能缓和,没当回事。曹操是铁心要崔琰的命,派人告诉崔琰:“难道还让我动刀吗?”崔琰这才明白,说了一句:“我殊不宜,不知(曹)公意至此也!”随后自杀。这样的自杀不取决于自己本意,而是被迫的,这就是“以忧薨”的含义。对此,土等民感叹,中国人的含蓄表达太含蓄了,有的时候真是含蓄死了。
曹操刚见到荀彧就说“此吾之子房也”,如果曹操当了皇帝,荀彧无疑就是宰相之位,不仅一世富贵,还可能万古留名,但荀彧的选择是以命抗争。历史并不总是公正的,这样一个旷世奇才加道德完人,没有能象诸葛亮那样家喻户晓、流芳百世,只是因为某些时代的某些特殊欣赏口味,这样一位伟人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历史中竟有这样的难堪和尴尬,怎一个“悲”字了得?好在,《后汉书》的作者的眼睛是明亮的,良心是公正的,荀彧作为汉朝的俊杰之士,其名字留在了《后汉书》之中,这是众多当过曹操手下的人之中的唯一一人。《后汉书》中还有两个人在易中天老师的下一讲中会出现,祢衡和孔融,有人说祢衡是汉朝最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有人说有孔融在曹操就当不成汉朝的丞相,而且二人的死都和曹操有关联,这二人在三国的历史中到底是个什么角色呢?大家可以拭目以待等着看播出。
文章最后,土等民向土等民的偶像荀彧说声对不起,没有能让更多的人更早地知道你的伟大。荀令君,对不起。
乐趣网 傲视天地 官方网站: http://www.lequ.com/astd/
乐趣网 H5游戏平台: http://www.lequ.com/
玩游戏,找乐子,就上乐趣网!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收藏乐趣网傲视天地
上一篇:从闻雷失箸刘备的性格
下一篇:陈宫为何如此痛恨曹操